望乡吟 其一 (乙未)

一滩高五尺,十滩高五丈。
行尽铜溪四百滩,铜厓应当白云上。
厓上还有千万山,一重高出一重颠。
待到铜厓望乡国,始似从此看云闲。
山高如梯水如箭,到家早晚樱桃绽。
心随飞鸟去悠悠,白发红绷眼中见。
万里真成一梦游,茗山重认雨中舟。
桐花落尽春风老,杜宇催人坐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乡吟其一》(乙未)是郑珍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郑珍,字端简,湖南湘西人,清代文学家、学者,尤以散文见长,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郑珍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涵盖了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 艺术风格:郑珍擅长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在《望乡吟其一》中,他通过描绘铜溪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艺术风格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1. 诗作原文
  • 第一段:“一滩高五尺,十滩高五丈。行尽铜溪四百滩,铜厘应当白云上。”描述了诗人行走于铜溪时所见的自然景观。每一滩的高度递增,直至达到令人瞩目的地步。诗人以此形象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以及自然景色的壮美。
  • 第二段:“厓上还有千万山,一重高出一重颠。待到铜厘望乡国,始似从此看云闲。”这里,“铜厘”是指铜溪之滨的高崖,诗人登上高崖远眺,仿佛可以看到无数山峰层层叠叠,直到云端。这一段落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山川的无限向往。
  1. 诗意解析
  • 自然意象:郑珍在《望乡吟其一》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如“一滩”、“十滩”,通过这些具体而直观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这些自然元素不仅是诗人观察的对象,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 情感抒发: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从“一滩”到“十滩”,诗人不断攀升的足迹,象征着他对家乡的不断探索和追寻。而“铜厘”一词的使用,则将家乡比作心中最为重要的存在,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眷恋。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郑珍善于运用比喻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在《望乡吟其一》中,他用“山高如梯水如箭”来形容山路的险峻和江水的湍急,这种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 意象选择:郑珍在选择意象方面独具匠心,他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景物,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读者对家乡的共鸣。这种通过意象传达情感的方式,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深度。
  1. 文化价值
  • 地域特色:《望乡吟其一》作为一首反映湘西地区的诗歌,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诗中的铜溪、铜厘等地名,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地域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是郑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状态,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望乡吟其一》作为郑珍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郑珍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和生活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