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树(壬辰)

昔余种树时,意使蔽庭日。
荫成绕檐户,乃觉似居室。
随时各含花,无心复结实。
夜凉壁上影,静共人抱膝。
虽辞昼闲日,永碍初上月。
人事宁可兼,此得彼亦失。
窅然发深心,阴阴乱虫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介绍:《庭树(壬辰)》是由归有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庭中的枇杷树及其周边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到仕途的转变,最终选择回归田园生活,这样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 诗歌出处:这首诗是他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看到院子里生长的枇杷树而创作的。据《项脊轩志》记载,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他妻子去世时亲手栽种的。
  • 时间线索:虽然关于“壬辰”的具体年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流逝感,以及与妻子相关的回忆和感慨。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描述了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这是他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成为了一棵茂盛的树。
  • 意象分析:枇杷树作为庭院中的一景,承载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与哀思。树的成长不仅见证了夫妻间的情感联结,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记忆的传承。
  • 情感寄托:“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了诗人对于妻子离世后,家中仍保留着这份美好记忆的欣慰之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表达,通过物象来寄托对亡妻的无尽思念。
  1. 艺术手法
  • 修辞技巧:归有光在这首诗中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将枇杷树比喻为“亭亭如盖”,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力。这种修辞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更强,更加引人入胜。
  • 意境营造:“庭有奇树”不仅仅是描述一株树,更是通过对这棵枇杷树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 情感传达: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内敛,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诗中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深深的哀愁和对往昔时光的回忆。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不仅是抒情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庭树(壬辰)》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利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 枇杷树作为一种常见的果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生命和繁衍,还常常被视为坚韧和长寿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枇杷树成为了连接逝者和活人的桥梁,寓意着生命的连续性和情感的传承。
  1. 社会反响
  • 尽管《庭树(壬辰)》的创作时间和具体背景没有详尽的资料,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体现了归有光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首诗的传播和流传,也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庭树(壬辰)》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了研究归有光及其时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庭树(壬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情、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