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尽(壬辰)

日出起披衣,山妻前致辞。
瓮馀二升米,不足供晨炊。
仰天一大笑,能盗今亦迟。
尽以馀者爨,用塞八口饥。
吾尔可不食,徐徐再商之。
或有大螺降,虚瓮时时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瓮尽(壬辰)》是清代诗人郑珍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日出时,主人公起床准备早餐,发现仅有的两升米不足以供应全家人的需求,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将剩余的米煮熟用来填饱肚子。

诗的开篇“日出起披衣”展现了主人公在黎明时分开始新的一天,准备早餐的情景。这里的“日出”不仅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曙光。主人公“起披衣”的动作描绘出了一种勤劳和朴实的生活习惯。

诗中的“山妻前致辞”可能指的是主人公的妻子或者伴侣在厨房准备早餐的场景。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忙碌。

随着诗句的深入,“瓮馀二升米,不足供晨炊”突然转折,揭示了主人公面临的困境。这里的“瓮”可能指的是用于储米的陶罐或类似的容器,而“二升米”则是指有限的粮食量。主人公面临的问题是,仅仅两升米的储备量无法满足全家的早餐需求,这暗示了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挑战。

紧接着,“仰天一大笑,能盗今亦迟”表达了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幽默感。他通过自嘲的方式来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接受态度和乐观的心态。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哲理性,又不失生活气息。

“尽以馀者爨,用塞八口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主人公决定将剩余的米全部煮成粥,以此解决家中的饥饿问题。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现实困境的直接应对,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行为,主人公展现了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瓮尽》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生活哲学作品。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进行描绘,诗人展示了人性中善良、幽默和坚韧的一面。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