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戊子)

草树入岑寂,月迟还未来。
竹风泛萤至,清夜方悠哉。
已非暑中剧,乃复适所怀。
诵声何琅琅,镫红满高斋。
未觉太古远,萧萧眠缘苔。
审体已便足,烦营空尔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乘凉(戊子)》是清代诗人郑珍的作品,通过描绘一个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乘凉(戊子)》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珍的个人经历有关。郑珍生活在清朝,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
  2. 文学价值:《乘凉(戊子)》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是郑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
  3. 文化意义:《乘凉(戊子)》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4. 艺术特色:《乘凉(戊子)》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较高的成就。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场景之中。
  5. 社会影响:《乘凉(戊子)》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也被后世研究者所关注,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自然美学的重要文献。

《乘凉(戊子)》不仅是郑珍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部作品的了解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