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入岑寂,月迟还未来。
竹风泛萤至,清夜方悠哉。
已非暑中剧,乃复适所怀。
诵声何琅琅,镫红满高斋。
未觉太古远,萧萧眠缘苔。
审体已便足,烦营空尔佳。

【注释】

(1)岑寂:静寂,寂静。岑:高而陡峭的山。

(2)月迟还未来:月亮还没有来。迟:晚。

(3)竹风泛萤至:风吹竹叶发出声响如萤火虫飞舞。泛:吹拂。

(4)清夜方悠哉:在宁静清幽的夜晚,才感到悠闲自在。悠哉:悠闲自得的样子。

(5)已非暑中剧:已不再象夏天那么炎热。已:止。暑中剧:指夏日炎热。

(6)适所怀:适合我的心意。适:合。

(7)诵声何琅琅:诵读的声音多么清晰响亮。诵:朗读。何:多么。

(8)镫红满高斋:灯笼照亮了高斋,即书房。高斋:高高的屋子或书斋。

(9)未觉太古远:不觉得时间过得太久了,好像古代一样久远。

(10)萧萧眠缘苔:我独自在苔藓上安歇,听着萧萧落叶的声音。萧萧:形容落叶声,声音凄凉。

(11)审体已便足:仔细体会身体已经满足。审:考虑,体会。体:身体,这里指身心。

(12)烦营空尔佳:烦闷的心思全都没有了。劳心:忧虑、操心。尔:你,你的。佳:美好,这里指烦恼。

【赏析】

这首七绝,以写景抒怀为主,寓情于景,意境清新,风格自然平淡。

首两句“草树入岑寂,月迟还未来”,写诗人在秋夜里乘凉的所见景色。岑寂,指高峻孤峭。诗人在深山幽谷之中,仰望天空中的一轮皓月,只见它在淡淡的云层后渐渐露出脸来,时近时远,仿佛是迟迟不来。此句写月出之迟,意在说明夜深人静,万籁无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草树入岑寂”五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环境之静,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三、四两句“竹风泛萤至,清夜方悠哉”,写微风吹动竹林发出声响,如同萤火虫飞来飞去,这时夜已深了,才听到阵阵清风和萤火虫的飞舞声。这二句承前启后,由静而动,由虚而实,由远而近,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诗人所处的境界。这一句中,“泛”字用得很妙,把风声拟人化,赋予风以生命。

五、六句“已非暑中剧,乃复适所怀”,“非”和“乃”是反义词。意思是说:现在已不是夏天酷热难耐的时候了。“适”指“适宜”、“舒服”。这句是说自己在这种清幽的环境中,才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适舒畅。

七、八句“诵声何琅琅,镫红满高斋”,写自己读书时的愉快情景。“诵声”,指读书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读书声多么清脆悦耳!“何”字用得很巧妙,不仅表现了读书声的抑扬顿挫,而且还表达了对读书声的喜爱之情。“灯”指油灯,这里用来照明。“满”字用得很传神,形象地描绘出油灯的光亮照满了整个高斋的情景。

九、十句“未觉太古远,萧萧眠缘苔”,进一步写诗人在读书时的感受。“未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深夜,连时间的长短都感觉不出来,好像古代一样久远。“萧萧”本意为风声,这里用来形容落叶的声音,也指人的叹息声,这里指落叶声。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读着书的同时,听着那萧萧的落叶声,感到非常惬意。“缘”指沿着、顺着,这里是顺着墙边爬上去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独自一人在墙边的苔藓上躺着,任凭那萧萧的落叶声在耳边响起,十分惬意。

十一、十二句“审体已便足,烦营空尔佳”,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读书之余,对人生的看法及感受。“审”在这里是仔细的意思,“已便足”即身体已经满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仔细体会一下自己身体已经满足了。“烦营”指烦心事、忧虑事,“空”字有“徒然”“白白地”等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烦忧的事情全都没有了,只有快乐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