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戊戌)

山势尽回秦塞外,河声直走汴城东。
长茭积岸连天黑,旭日登舻殷地红。
叹息中原半财赋,消糜历代几程功。
平成未信烦薪土,独倚樯竿望去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河》是诗人陈廷敬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于战争的深切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渡河》的作者是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人,清顺治戊戌年(1658)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他的生平事迹显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和对国家的忠诚。
  2. 诗歌原文:《渡河》的原文是这样的:“画舸中流一擢过,日边云际渡黄河。灵槎已见仙源路,惊浪还为德水波。禹凿八年因地险,帝平三患得天和。吴樯越榜连江汉,欲笑宣房瓠子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文化素养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3. 诗的主题与背景:《渡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它还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尤其是对战争中的牺牲和困难有着深刻的感受。诗中的“禹凿八年因地险,帝平三患得天和”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和平的向往。
  4. 文学价值:《渡河》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特别是通过对黄河景象的生动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历史感的时代,使人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力量。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学习资源。
  5. 文化意义:《渡河》不仅是文学作品,它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及民间生活,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渡河》作为陈廷敬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表现,也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创作,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