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杨林晚望(丙申)

山头日白气荒迷,旷望沟塍尽大堤。
马过一风抬路去,春归七日办花齐。
衣冠蒙部新年里,烟树嵩明小海西。
莫问旧时翻震事,万头赤子烂如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珍的《次杨林晚望(丙申)》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时序交替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的内容和风格
  • 自然景观:诗歌开头描述了山头日白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旷远、苍茫的氛围。这种景象通常与秋天或者傍晚时分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季节变换:诗中提及“春归七日办花齐”,暗示了季节的更替。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万物复苏,花草繁盛,而“办花齐”则可能意味着春天的花朵竞相开放。
  • 历史与现实:诗中“莫问旧时翻震事,万头赤子烂如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在自然美景背后的人文关怀。
  1. 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 比喻和象征:郑珍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语言,如“山头日白气荒迷”中的“白气”可能象征着希望或新的开始,而“荒迷”则传达出一种迷茫或不确定的感觉。
  • 节奏和押韵:诗歌采用了一定的韵律,使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押韵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
  • 时代背景:郑珍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文人情怀:作为清代的文人,郑珍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心态。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郑珍的《次杨林晚望(丙申)》不仅是一首诗歌,它也是一幅画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