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九郡弃非图,滇土何堪任旷芜。
龙亦有家思豢衔,猪皆名海占膏腴。
但看插桧俱成树,何不宜桑独少襦。
寄语邦君身已到,未应愁叹了官租。
经行一路,皆地广大而民稀且穷,官斯土者自中原来,对此荒荒,靡不愁郁,期满秩迁去,将终不能富庶也,慨然赋此(丙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荒地治理和官员政绩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状况感到忧虑,认为这里地广人稀且贫困,官员来到此地后也会感到愁闷。在任期结束后,他们甚至觉得不能使这个地方变得富有和繁荣。因此,诗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感慨。
对于文学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主题和内容: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荒地治理和官员政绩的担忧。诗中描述了荒地的广阔、人口稀少以及贫困的现状,以及对官员治理能力的质疑。
语言和风格:诗歌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对仗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靡不愁郁”,将荒凉的土地形象化为一种令人忧愁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土地治理和官员政绩的关注。在中国历史上,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础,而官员的治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因此,关注荒地治理和官员政绩是古代文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荒地问题的描述,也是对后世治理荒地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要重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官员的责任担当。
通过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其主题、内容、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