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言 其三

薰莸原异器,彼此各分途。
奈何沽名者,昂然七尺躯;
青蝇附骥尾,一旦同驰驱。
有谁能鸣鼓,诧曰非吾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谐言其三》是清代诗人郑用锡的作品。下面将围绕作品原文、背景、主题、艺术特色和文学地位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1. 原文翻译及赏析
  • 原文:薰莸原异器,彼此各分途。奈何沽名者,昂然七尺躯;青蝇附骥尾,一旦同驰驱。有谁能鸣鼓,诧曰非吾徒!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例子——薰(香料)和莸(臭草),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与批判。诗中描绘了那些追逐名誉却失去本质的人,如同苍蝇附着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最终一同奔跑。最后一句,“有谁能鸣鼓,诧曰非吾徒”,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志同道合者的期待和呼唤。
  1. 写作背景
  • 《谐言其三》创作于清朝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但属于清代诗歌。郑用锡作为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道德操守的追求。
  1. 主题内容
  • 该诗的核心在于表达作者对于名利的鄙夷以及对真诚友谊的珍视。通过对比薰和莸的特性,以及描绘追逐名利者的行为,郑用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真正的美德和价值不应被外在的成就所掩盖。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谐言其三》在艺术表现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薰”和“莸”的对比,以及“青蝇附骥尾”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名利之徒的讽刺和对真正朋友的期望,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1. 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郑用锡的《谐言其三》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地位,被视为清中期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社会影响: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和真理的追求,激励了许多人以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生活,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谐言其三》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更在思想上传递了深刻的信息。它不仅是郑用锡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坚持道德原则和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