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散花坞中片石峰,破石孕出千丈之奇松。
今观非松又非石,但见虬枝夭矫向空立。
得非窦子明,汶阳放钓来相迎。
又疑轩辕帝,扳髯飞腾在云际。
上有铁干五鬣长,绝似爪角森森张。
下有溜雨霜皮在,鳞甲斑斑色五彩。
我欲系之双赤绦,云雾晦冥恐遁逃。
凛冽千年遗积雪,惨淡六月闻寒涛。
吁嗟乎!
秦封大夫宁胜此,何为偃蹇深山里?
一朝绝壑雷雨起,看尔东行入海水。
扰龙松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扰龙松歌》是由清代诗人郑鉽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黄山始信峰下的一株奇特的松树,这株松树不仅形态独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下面将具体探讨《扰龙松歌》:
诗歌内容:《扰龙松歌》描绘了黄山始信峰下的一幕,那松树不是普通的松树也不是石头,而是一株千丈之高的奇松。诗中写道:“昔闻散花坞中片石峰,破石孕出千丈之奇松。”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美景的惊叹和赞美。诗中还提到了“得非窦子明,汶阳放钓来相迎”,“又疑轩辕帝,扳髯飞腾在云际”,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仰慕之情。
诗歌特点:郑鉽的诗歌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著称。在《扰龙松歌》中,诗人通过对松树形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扰龙松歌》不仅是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黄山松的写照,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一种体现。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文化意义:《扰龙松歌》作为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黄山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不仅是对黄山风光的一次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一种诠释。
《扰龙松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是一段历史,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关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故事。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郑鉽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