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

芳原似掌,种水通城,分得西湖西畔好。
算程非远,消夏刚宜趁清晓。
前年到。
烟扉蟋蟀,风叶玻璃,今度绿阴天变了。
略惜红衣,含意如人感秋早。
听人道。
城钥旧扃战云,寺碣半埋荒草。
谁分招携素心,竹林同调。
老颠笑。
身世醉梦一场,尚劳古今凭吊。
说与闲僧,不管木樨香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是邓潜的作品,这首词描绘了夏日与友人共游杭州西湖的场景。下面是对《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的介绍:

  1. 词人的生平:邓潜(原名维琪),字花溪,清朝贵州贵筑县人,生于1855年,卒于1928年。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读书和文学创作。邓潜的仕途经历了起落,早年曾中进士及第,后担任四川富顺知县、邛州知州等职,晚年改名为潜,在成都居住并从事文学创作。
  2. 作品原文:芳原似掌,种水通城,分得西湖西畔好。算程非远,消夏刚宜趁清晓。前年到。烟扉蟋蟀,风叶玻璃,今度绿阴天变了。略惜红衣,含意如人感秋早。听人道。城钥旧扃战云,寺碣半埋荒草。谁分招携素心,竹林同调。老颠笑。身世醉梦一场,尚劳古今凭吊。说与閒僧,不管木樨香妙。
  3. 赏析:该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与友人游赏杭州西湖的美好时光。开篇“芳原似掌,种水通城,分得西湖西畔好”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接着“算程非远,消夏刚宜趁清晓”,表现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整首词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4. 文化意义:《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作为邓潜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清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值得后人研究和传承。
  5. 社会影响:邓潜的这首《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深深吸引了读者,成为了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首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到邓潜及其《泛清波摘遍 残夏偕友人游桂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是对一位诗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对其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的肯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