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 鞭

记铃声曳马,帽影笼鸟,踏遍庚邮。
廿载京华芦,惯挝来绣陌,捎过芦沟。
断肠几多,春色青上柳梢头。
戏折向章台,珊瑚换处,一样丝柔。
归休。
付驴背,笑得得吟鞍,诗瘦于秋。
老策龙筇杖,忆春风红杏,谁勒长楸。
战云只今如梦,投不断江流。
且短笛横吹,斜阳巷陌呼饭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旧游·鞭》是邓潜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邓潜(1855-1928),原名维琪,字花溪,清朝贵州贵筑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散馆出为四川富顺知县、邛州知州,过班道员。清亡后易名潜,流寓成都,工诗,晚岁才填词。
  • 词作贡献:邓潜的《忆旧游·鞭》是其词作之一。他的其他词作如《牟珠词》一卷,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功底。
  1. 词作内容
  • 情景描绘:词中提到“记铃声曳马,帽影笼鸟,踏遍庚邮。”,这些生动的场景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感受到作者行走在京城街头的愉悦心情。
  • 情感表达:“廿载京华芦,惯挝来绣陌,捎过芦沟。”,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城的熟悉与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过去时光的无限留恋和眷恋之情。
  1. 艺术风格
  • 抒情手法:邓潜的《忆旧游·鞭》运用了典型的抒情手法,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语言特点: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也展示了邓潜作为诗人的语言功底。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这首词作为邓潜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 艺术传承:通过对邓潜词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1. 现代意义
  • 情感共鸣:邓潜的《忆旧游·鞭》能够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
  • 启示思考:通过对词作的解读,可以引发人们对于时间、记忆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邓潜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邓潜的词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慨,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
  • 创作动机:邓潜的创作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种复杂而多元的创作动机使得邓潜的词作更具深度和广度。
  1. 读者理解
  • 文化素养:理解邓潜《忆旧游·鞭》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素养,包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对清代历史的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欣赏。
  • 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邓潜作品中的情感起伏和意境美,才能真正领会其词作的魅力。
  1. 审美鉴赏
  • 词作特色:邓潜的《忆旧游·鞭》具有鲜明的词牌特色,其独特的词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共同构成了其作品的审美特质。
  • 艺术鉴赏:读者在欣赏邓潜的《忆旧游·鞭》时,可以注意其词牌的使用和声韵的安排,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体现出词人的高超技艺。

邓潜的《忆旧游·鞭》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词作,也是了解清末民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