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黄叶

额黄山一角,凭谁衬出,疏林高树。
最好斜阳,点缀晚鸦无数。
一片金迷纸醉,偏动了芜城愁赋。
愁欲诉。
蝉鸣向晚,汉宫秋暮。
年来怕过亭皋,为瘦尽诗心,夜寒吟苦。
笠子堆边,忍话绿阴前度。
桴鼓连村未歇,问家在江南何处。
飞梦去。
敲窗又惊风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邓潜的词作《玉漏迟·黄叶》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玉漏迟·黄叶》是邓潜的作品,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侵扰了中国的三家店,邓潜作为地方官员,积极参与了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他的词作可能就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文学特色:《玉漏迟·黄叶》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词中“额黄山一角,凭谁衬出,疏林高树”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既有壮阔的自然美,又有深藏其中的哀愁与感慨。

  3. 文化意义:邓潜的《玉漏迟·黄叶》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清朝晚期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通过词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历史情境。

  4. 历史影响:此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邓潜个人的文学才能,还反映了清代末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邓潜的《玉漏迟·黄叶》被后人所传颂,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清代诗词的重要文献。

邓潜的《玉漏迟·黄叶》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词作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晚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邓潜的词作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佳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