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徐藕香夫人 遗稿,戴铜士属题

晓窗前,风幔底,妆罢对图史。
小擘鸾笺,薇墨彩毫试。
怜它缕雪思清,剥蕉心细,浑减了、两峰眉翠。
振仙袂。
吟魂飞去瑶台,化作断云坠。
欲遣悲怀,开箧已沾泪。
怕看锦句愁多,银钩腕怯,小印尚钤红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徐藕香夫人遗稿,戴铜士属题”是清代诗人赵芬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也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背景:

  1. 作品原文
  • 词人简介:赵芬(1788-1856),字仪姞,一字子逸,号婉卿,晚号善约老人,江苏上海人。赵芬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她的诗词多有佳作传世。
  • 词的内容:“晓窗前,风幔底,妆罢对图史。小擘鸾笺,薇墨彩毫试。”这句描写了赵芬在晨曦微明的房间里,静谧地坐在窗边,手中拿着笔墨,对着画卷沉思的场景。这种场景展现了一种文人雅士的清贫与宁静生活。
  • 情感表达: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赵芬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诗句中的“怜它缕雪思清,剥蕉心细”,形象地描绘了她对爱人细腻的情感和内心的温柔。同时,“浑减了、两峰眉翠”则暗示了妻子容颜的憔悴和岁月的无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选择:赵芬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如“晓窗前”、“风幔底”等,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
  • 情感的深沉: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赵芬成功地表达了她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思念。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情,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悲怆和怀旧的气氛。
  • 语言的精炼:赵芬的语言简练而含蓄,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她的词句往往简洁而有力,能够直达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1. 历史背景
  • 清代的社会环境:清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文化内涵的丰富。
  • 赵芬的创作特点: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赵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文人的生活风尚:在清朝,文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对美的追求。赵芬的词作正是这种生活风尚的代表之一,她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1. 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赵芬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词不仅被后人传诵,还多次被选入各种诗词集之中。她的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 对现代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赵芬的词作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忽略了对内心情感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感悟。赵芬的作品提醒我们,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仍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祝英台近·徐藕香夫人遗稿,戴铜士属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也是清代文人生活和文化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赵芬作品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