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四

竹暗禽如引,苔深径欲封。
两峰遥对雨,三竺乱闻钟。
湖影山腰出,游人树杪逢。
西溪隔年约,惆怅付云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执信的《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四》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赞美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灵隐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赵执信,清代诗人,字章武,号秋谷,浙江慈溪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中的细微之美,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2. 诗歌原文:《饴山诗集》有记载:“东南行欲徧,苦爱此湖山。落手扁舟稳,随身一杖闲。信抛空碧外,独去翠微间。惟有林和靖,春深觉往还。”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湖山的深厚感情,以及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
  3. 诗意解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湖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写道:“东南行欲遍,苦爱此湖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湖山的喜爱之情,仿佛他已经漫步在湖山之间,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妙之处。“落手扁舟稳,随身一杖闲”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轻松自在的状态,扁舟稳当,手中一杖随意携带,展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信抛空碧外,独去翠微间”,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仿佛他已经超越了尘世的纷扰,独自走进了山林的深处。最后,诗人以林逋自喻:“惟有林和靖,春深觉往还”,林逋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以淡泊名利、热爱自然著称。诗人在这里将自己比作林逋,表达了对春天里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情感的真挚表达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通过对湖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深沉又细腻,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赵执信的《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