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意似相要,幽寻避六桥。
人家兼竹静,野径带沙遥。
湖势回逾媚,岚光近未消。
不须清磬引,自识岭岧峣。
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二》是清代诗人赵执信的作品。赵执信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赵执信(1660年-1727年),字伸符,号秋谷,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由于父亲早逝,赵执信在青年时期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友情亲情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他的才情与情感世界。
赵执信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在《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抒发了对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在《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二》这首诗中,赵执信通过“塔意似相要,幽寻避六桥”这样的诗句,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敬。诗中的“人家兼竹静,野径带沙遥”,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更反映出作者对于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
《沿湖山行至灵隐寺上韬光庵四首 其二》,不仅是赵执信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诗歌艺术、自然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及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