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冬夜

下了帘旌,掩了灯屏。
拥红炉、小坐调笙。
十三银字,一一春莺。
看天如水、人如玉、月如冰。
兔魄刚明,兽焰初停。
满窗儿梅影低横。
丝丝风细,笼袖寒生。
正烛三枝,香三炷,漏三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香子·冬夜》是赵庆熹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赵庆熹,字秋舱,仁和(今杭州)人。他于1792-1847年间活跃,其词作在吴苹香女士的整理下刊成《香消酒醒词》《香消酒醒曲》各一卷。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
  2. 作品原文:下了帘旌,掩了灯屏。拥红炉、小坐调笙。十三银字,一一春莺。看天如水、人如玉、月如冰。兔魄刚明,兽焰初停。满窗儿梅影低横。丝丝风细,笼袖寒生。正烛三枝,香三炷,漏三更。
  3. 词中意境:《行香子·冬夜》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幽美的冬日景象:下帘避光,静坐调笙,窗外梅花随风摇曳,室内香烟缭绕,时间仿佛凝固在深夜的宁静之中。词中的“天如水”表现了冬夜的清冷,“人如玉”则喻指人物的美好,而“月如冰”则形容了月光的清澈冷冽。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
  4. 艺术特色:赵庆熹的这首《行香子·冬夜》采用了传统的词牌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珍视。词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情感表达更为深刻。此外,词的语言简练而含蓄,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行香子·冬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瑰宝。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