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王仁堪功德碑联

策河者三,命农者三,建学校者三,既复揽英接秀吐握者三,政报三年,公署上上考而公且去;
簪花第一,饮泉第一,守江山第一,故应捍患御灾治平第一,化先一郡,民皆皞皞如而民不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镇江王仁堪功德碑联”是清朝赵铭辛创作的对联,用以赞颂王仁堪的功绩和德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篇作品进行介绍:

  1. 对联内容
  • 赞美王仁堪的政绩:在“策河者三,命农者三,建学校者三”中,赵铭辛通过数字的方式强调了王仁堪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分别是水利建设(策河)、农业发展(命农)、教育普及(建学校)。这些描述展现了王仁堪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务实与高效,他不仅关注民生,还大力投资于社会基础设施和教育,为当地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 彰显王仁堪的品德:“既复揽英接秀吐握者三”,赵铭辛在这里描绘了王仁堪能够吸引人才、选拔俊杰、提拔重用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公正用人之道,也反映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联中的“政报三年,公署上上考而公且去”部分,表达了王仁堪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精神风貌,即使年事已高也依然坚守岗位、鞠躬尽瘁。
  1. 历史背景
  • 王仁堪的成就:王仁堪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地方官员,以其卓越的政绩和高尚的人格受到后世的敬仰。他在任职期间,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的教育机构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着良好的声誉。
  • 对联的创作背景:此对联是为纪念王仁堪而作,创作于其祠堂内,旨在赞扬他的德行与政绩。通过对联的形式,将王仁堪的丰功伟绩永久镌刻在后人心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政绩记录的传统。
  1. 艺术价值
  • 文字表达:“策河者三,命农者三,建学校者三”等句子,使用了数字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整个对联读起来更加生动有力。此外,对联中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如“揽英接秀”、“吐握”等,这些都增加了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象征意义:整幅对联不仅仅是对王仁堪个人政绩的赞美,更是对其政治理念和道德风范的肯定。它象征着清官为民、勤政廉政的理想形象,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
  1. 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王仁堪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追求卓越政绩和高尚品德的象征。许多地方在纪念和学习他的政绩与品德时,都以王仁堪的名字命名,以示敬仰。
  • 文化传承的作用: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仁堪的功德碑联不仅为研究清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镇江王仁堪功德碑联”不仅是对王仁堪个人成就的赞誉,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