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靖节祠联

先生岂必因桃源而重;此地固应较栗里为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渊节祠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陶渊明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吴恭亨:字悔晦,号岩,清末著名文学家。
  • 生平与成就:吴恭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楹联艺术家,他还在文学创作、诗词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内容解析
  • 上联“文配享此山”:这里的“文配”指的是文人墨客,“配享”则表示与某位人物共享某种荣誉或功德。整句意味着文人墨客应当与这座山一起享受人们的敬仰和荣耀。
  • 下联“当日功臣,应推桃花渔父”:下联中的“桃花渔父”指的是陶渊明,意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陶渊明应当是最值得尊敬的功臣。这里的“五斗米”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异姓”则是指非同姓的人,即不是同一宗族的人。整句的意思是说,在陶渊明看来,那些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异姓之人,才是真正的功臣。
  1. 文化意义
  • 对陶渊明人格的赞扬:通过对这对联的创作,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人格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道德品质的期待和追求。
  • 历史价值的体现:这副对联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价值观,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陶渊节祠联》不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人们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崇敬之情。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