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初收,日向晚。
渐喜浮云都卷。
垂杨外、看一碧澄澄,莫天树远。
露将浓,月未满。
静里新蛩吟缓。
帘痕荡,正爽逐风生,凉生秋浅。
乍近书灯,趁此夕,芸编自展。
破除尘虑,渐洗闲愁,至乐在坟典。
微露香新浣。
一室萧然,千古到眼。
淡无言,领取清芬。
忘却更桡过四转。
秋宵吟二首 其一
介绍
《秋宵吟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端木埰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雨过天晴,日落西山的宁静夜景,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感受到的宁静与喜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
雨初收,日向晚。
渐喜浮云都卷。
垂杨外、看一碧澄澄,莫天树远。
露将浓,月未满。
静里新蛩吟缓。
帘痕荡,正爽逐风生,凉生秋浅。
乍近书灯,趁此夕,芸编自展。
破除尘虑,渐洗闲愁,至乐在坟典。
微露香新浣。
一室萧然。主题思想:
诗中的“雨初收,日向晚”描绘了一幅秋雨后天气转晴的景象,而“渐喜浮云都卷”则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欣赏和喜悦。接着,“垂杨外、看一碧澄澄,莫天树远”,通过视觉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受。“露将浓,月未满”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清冷和月光的美丽,而“静里新蛩吟缓”则增添了一份秋天夜晚的幽静。最后,诗人提到“破除尘虑,渐洗闲愁,至乐在坟典”,表明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找到心灵的平静与愉悦。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从忙碌到宁静,从烦恼到快乐的情感转变。艺术手法:
端木埰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秋宵吟二首·其一》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如“雨初收,日向晚”、“渐喜浮云都卷”等,这些描述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同时,诗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如“莫天树远”中的“莫天”可能指的是天空的高远和无边,“月未满”则可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不完全和期待。此外,端木埰还巧妙地使用了叠词和排比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文化背景:
端木埰生活在清朝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也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映,即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文学价值:
《秋宵吟二首·其一》作为端木埰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提供了研究清朝晚期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的宝贵资料。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价值,可以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诗意和美感。影响评价:
端木埰的《秋宵吟二首·其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秋宵吟二首·其一》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美诗篇,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思考和表达。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