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扇四首 其四 折扇

楮先生共竹君子,巧制人人买聚头。
宜画宜书争月旦,可舒可卷剧风流。
层层曲似屏痕展,幅幅轻如帆影收。
安得一挥驱酷吏,清风从此遍南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扇四首》中没有“折扇”这一作品,而是有两首与折扇相关的诗句。这两首诗分别是《咏扇四首(其四)折扇》和《咏扇四首(其一)蕉扇》。下面将对这两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咏扇四首(其四)折扇》简介
  • 创作背景:此诗是清初诗人荣汝楫的作品中的一部分,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折扇的独特魅力。
  • 内容解析:诗中的“楮先生共竹君子,巧制人人买聚头”描述了折扇的制作工艺精湛,能够吸引人们的购买欲望。接着,“宜画宜书争月旦,可舒可卷剧风流”两句展现了折扇既可绘画也可书写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它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风采。最后,“安得一挥驱酷吏,清风从此遍南州”表达了作者对折扇能够带来清新空气,为人们带来清凉的期待。
  1. 《咏扇四首(其一)蕉扇》简介
  • 创作背景:这是咏扇系列中的第二首诗歌,同样出自荣汝楫之手。
  • 内容解析:诗中“一扇新凉一叶蕉,戏分嫩绿带云摇”描写了蕉扇带来的凉爽感受,使人感受到夏日的舒适与惬意。“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则是通过饮酒来消解忧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折扇作为文人雅玩的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1. 折扇的文化意义
  • 历史渊源:折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房用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记载,褚渊曾使用折叠扇遮挡阳光。
  •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折扇常常成为寄托情感、表现个性的象征物。如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描绘了折柳的柔美与不舍之情。
  • 艺术表现:折扇不仅仅是实用的物品,它的形态和色彩也能成为画家笔下的主题,如王维的画作中就有以折扇为主题的作品。同时,折扇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如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提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中“清风”一词也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咏扇四首》不仅是一组咏物诗,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美学的探索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