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其十一 后伤别词(1909年)

伤离别。
虹桥载酒当时节。
当时节。
徐娘虽老,豪游能说。
偏偏好事多磨折。
一生一死交情绝。
交情绝。
江山如此,泪珠盈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秦娥 其十一 后伤别词(1909年)”是一首清代诗人宁调元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此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与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宁调元,清末近现代初的重要文人,他的作品多表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体命运的悲剧。1909年,宁调元参加了武汉的讨袁起义,但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不幸被捕并英勇就义,时年仅30岁。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1909年,正值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前夕。宁调元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挑战。
  1. 内容解析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哀愁和对命运不公的愤懑。”怜他今夜,断云残月”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在孤独和无助中的感慨。
  • 意象运用:通过使用“长亭短堠”、“角声吹变江城色”等意象,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环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忧伤和无奈。
  • 主题深度:这首诗不仅是一场个人的离别之痛,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通过个人的情感投射,揭示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1. 艺术特色
  • 形式特点:此诗采用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艺术造诣。
  • 语言风格:宁调元的语言风格深沉而富有感染力,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风格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充满哲理性。
  • 思想内涵: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诗人展示了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的宏大视野,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是一篇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

《忆秦娥·其十一·后伤别词》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学价值而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重要文献,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广受赞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