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十首 其七 浩然巾

展鲛绡,一幅裁云。
素颈遮寒,翠鬓藏春。
踏雪风流,寻梅窈窕,照镜温存。
分明是、江妃后尘。
又猜疑、孟浩前身。
诗客知恩,刚近香肩,冻粟无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折桂令》是元代刘庭信创作的一首小令,以“七夕”节日氛围为背景,描绘了歌者的美丽多情以及她孤独的内心和凄凉的人生境遇。下面对这首文学作品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作者背景简介
  • 刘庭信,元代戏曲家、散曲作家,生平不详。他与关汉卿、白朴等人同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刘庭信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 诗词原文及注释
  • 《折桂令·七夕》,此曲通过描写歌者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其命运的同情和理解。
  • 此曲中的“华阳巾”象征着隐士的风度与道士的装束,而“铁笛吹云”,则形象地描绘了歌者以音乐自娱的生活态度。
  1. 词中意象解析
  • “鹤氅”与“花怪”,“麟祥凤瑞”,“酒圣诗禅”等词汇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整首曲子的艺术层次,也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歌者生活的向往。
  • 通过对“柳怪花妖,麟祥凤瑞”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1. 艺术特色分析
  • 刘庭信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善于利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既有画面感又不失深度。
  • 《折桂令》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了叙事、抒情与议论,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1. 文化与社会意义
  • 《折桂令》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也是研究元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文本。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 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艺术美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刘庭信的《折桂令·七夕》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