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
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
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
相思苦。
花无重数。
红认斜阳暮。
点绛唇 次韵答紫山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次韵答紫山见寄》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词。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作品的介绍:
作者简介: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尤以词作著称。厉鹗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他的文学成就颇为丰硕,不仅精通宋史,而且诗宗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众多大家,自成一家。厉鹗的作品风格妍炼幽隽,自成一派,著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等多部著作。
创作背景:厉鹗在词中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思念和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此词作于节近清明之际,一池春绿蛙声催雨,凭阑而立的诗人心中充满了无绪之情,目送着美好的时光悄然逝去。面对这美丽的春色,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提笔作答,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诗歌原文:《点绛唇·次韵答紫山见寄》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
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
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
相思苦。花无重数。红认斜阳暮。
《点绛唇·次韵答紫山见寄》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