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 赋包头

胶鬟拢罢,称滑笏吴绡,摺成如水。
浅縆素额,更斜遮蝉翅。
重窥镜、非关怕冷,上头初、爱道随时世。
最宜淡泞,恁略施珠翠。
还把一痕绵擘,衬微微红起。
春愁困、莫教半卸,到残妆、秀晕分明是。
碧烟抹断,看两蛾尤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皂罗特髻·赋包头》是厉鹗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古代女子发式及其与时代风尚的关系。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

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胶鬟拢罢,称滑笏吴绡,摺成如水。
浅縆素额,更斜遮蝉翅。
重窥镜、非关怕冷,上头初、爱道随时世。
最宜淡泞,恁略施珠翠。
还把一痕绵擘,衬微微红起。
春愁困、莫教半卸,到残妆、秀晕分明是。
碧烟抹断,看两蛾尤细。

从词中可以看出,《皂罗特髻·赋包头》是一首描绘古代女性服饰和仪态的词作。词中通过精细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女性发髻的制作和样式,以及与时代风尚的关系。这种发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皂罗特髻·赋包头》不仅是一首描写古代女性服饰的词作,更是一篇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