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永康病中夜雨感怀

薄游成小倦。
惊风梦雨,意长笺短。
病与秋争,叶叶碧梧声颤。
湿鼓山城暗数,更穿入、溪云千片。
灯晕剪。
似曾认我,茂陵心眼。
少年不负吟边,几熨帛光阴,试香池馆。
欢境消磨,尽付砌虫微叹。
客子关情药裹,觅何地、烟林疏散。
怀正远。
胥涛晓喧枫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漏迟·永康病中夜雨感怀》是清代词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厉鹗在永康(今浙江永康市)客游,又因疾病而处于夜雨之中,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2. 主题内容:此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妻子的思念和对自己青春时光的回忆。上片描述了词人在深秋夜晚的困境,同时感受到宦游在外的烦恼以及生病的痛苦。下片则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段美好时光。

  3. 艺术手法:厉鹗在作品中使用了典型的悲秋意象,如“惊风梦雨”,“叶叶碧梧声颤”等,这些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词人通过对比“意长笺短”与“茂陵心眼”,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的怀念。

  4. 情感表达:词中的“少年不负吟边,几熨帛光”透露出词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感慨。通过对过去的追念,词人表达了一种对青春和美好时光的不舍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5. 文化价值:《玉漏迟·永康病中夜雨感怀》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展现了词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通过对该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清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这首词是厉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是理解清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玉漏迟·永康病中夜雨感怀》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及其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