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八郎祠

薄暮投空山,春阴澹落日。
蹢躅樵径旁,幽幽古祠出。
画壁缘鼯鼪,虚廊荫杉漆。
湍咽神弦停,岚蒸庙额失。
相传石敢当,祈报据崷崒。
但存天水志,名字惜遗佚。
竹枝迎村巫,梅花作灵匹。
勿事呼林央,山氓保终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八郎祠》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描写了石八郎庙的幽静与神秘。此诗不仅描绘了庙宇的建筑风貌,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情感。《石八郎祠》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背景
  • 厉鹗的生平: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厉鹗博览群书,尤熟于宋史。他的诗歌风格以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为蓝本,自成一家。
  • 《石八郎祠》的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乾隆元年(1736年),当时厉鹗无意仕进,潜心著述。他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其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1. 诗歌原文
    薄暮投空山,春阴淡落日。
    蹢躅樵径旁,幽幽古祠出。
    画壁缘鼯鼪,虚廊荫杉漆。
    湍咽神弦停,岚蒸庙额失。
    相传石敢当,祈报据崷崒。
    但存天水志,名字惜遗佚。
    竹枝迎村巫,梅花作灵匹。
    勿事呼林央,山氓保终吉。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石八郎祠》描绘了一座孤寂的庙宇,诗人用“薄暮投空山”和“春阴澹落日”这样的词句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诗中的“蹢躅樵径旁”,形容庙宇周围寂静无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多次提及自然景观,如“湍咽神弦停”中的溪流声,以及“岚蒸庙额失”中的雾气,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听到声音,感受到空气中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象征意义:诗中的“但存天水志”可能寓意着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而“名字惜遗佚”则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珍惜与哀愁,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无奈和焦虑。
  1. 历史背景
  • 石八郎的历史传说:据《咸淳临安志》记载,石八郎是五代后晋石氏的子孙,三世隐居于此地,被奉为一方土谷神。这一传说为《石八郎祠》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座古迹的描述,更是对一段历史的缅怀。
  • 石八郎祠的建造:据清代诗人厉鹗的《石八郎祠》描述,石八郎祠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古人对于宗教建筑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厉鹗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他的《石八郎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研究宋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民间信仰:石八郎祠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寄托。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当地人对于这座古祠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

《石八郎祠》不仅是一首描绘古祠风貌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民情感的画卷。这首诗通过对石八郎祠的细致描绘,展示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民间信仰以及地方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