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江在越州以竹火笼二枚见寄

织筠莹节光于玉,围就家江水盈幅。
此君面目含清风,解与人闲作晹谷。
中函红泥炉子小,如瓶可挈藤蹙束。
乌篷一宿固陵关,伴书遣送长须仆。
上言稽山大好雪,霤挂玉龙风折木。
裁诗坐念穷东野,致此令成手翻覆。
一笑感君故意长,如玉有双衣有复。
杴火微温生袖底,澼絖知无功可录。
姜芽不敛蹲鸱舒,恶札纵横颜有恧。
奉之高堂遗细君,堪助中厨调茗粥。
寒宵不怯金十奴,更为游子宜春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次韵答程全父》。诗中描述了苏轼在越州(今绍兴)时,收到程全父的竹火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原文】
祓江在越州,寄我二枚竹。
火生焰欲尽,烟袅灰初绿。
持归烧黄纸,为说天帝福。
吾家有好儿,不遣来求索。

【注解】

  1. 祓江:指越州附近的江河。
  2. 二枚竹:即两个竹制的火笼。
  3. 焰欲尽、烟袅绿:形容火势逐渐减弱,但烟气袅袅升起,显得生机勃勃。
  4. 黄纸:古代祭祀所用的黄色纸张。
  5. 天帝:此处指神明或神灵。
  6. 吾家有好儿:意指家中有贤子,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
  7. 不遣来求索:表示不需要别人来祈求或索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