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舟行纪事

樯为舟中权,帆势若悬纛。
有时牵挽劳,竹索相缀属。
我舟顺流下,彼舟适遭束。
縆急不可弛,磨戛鸣数数。
两舟掣而离,其势不转瞩。
篙师失声呼,疾似捩空鹄。
高樯忽中折,观者肤尽粟。
我舟播荡馀,幸免鬼伯促。
性命亦匪轻,造化戏何酷。
有如争拔河,一跌聊自赎。
又如放风鸢,线断偶然续。
神意怜迂疏,字饱饭不足。
书寄破冢出,事过虚船触。
是时冬上旬,冷月光于烛。
漕河下闸牢,函水严监督。
三暮复三朝,何时峡离蜀。
悁脰望南云,临深古所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州舟行纪事》是清代厉鹗的一首七言古诗,描述了作者在徐州地区的舟行经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还融入了深厚的文化意涵与个人情感。下面,将深入探讨《徐州舟行纪事》的主题和意义:

  1. 自然景观的描摹
  • 水乡风情的展现:《徐州舟行纪事》中的诗句“樯为舟中权,帆势若悬纛”生动地勾勒出了船帆高挂、樯橹耸立的水乡特色。诗中的“竹索相缀属”和“磨戛鸣数数”,则形象地表达了船工们拉船时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季节变化的感受:“何时峡离蜀”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不同季节变换所带来的不同景色的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夏日的翠绿葱茏,秋季的金黄丰收,冬天的寂静沉静,这些丰富的自然元素都被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捕捉和表达出来。
  1. 历史文化的映照
  • 地域文化的反映:《徐州舟行纪事》不仅描写了具体的自然风光,还间接反映了徐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如诗中提到的“牵挽劳”,暗示了当地人民在水上劳作的生活状态;“磨戛鸣数数”,则可能是对古代船舶构造或操作方式的描述。
  • 历史人物的影响:诗歌可能还蕴含了诗人对于历史上某些重要人物或事件的回忆与思考。例如,“何时峡离蜀”一句,可能隐喻了某种历史的变迁或人物命运的起伏。
  1. 个人情感的抒发
  • 旅途中的孤独与坚韧:在漫长的旅途中,诗人或许经历了不少孤独和挑战。《徐州舟行纪事》中不乏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如“何时峡离蜀”可能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徐州舟行纪事》不仅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吸引读者,而且通过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文人墨客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是清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鲜活的案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