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巢怀去年与幼鲁同游

山行有常期,即事感今昨。
春候杂暄凄,人心异所托。
独为泉上吟,坐听鸟声落。
镜我尘土颜,竹木影参错。
我友支许流,往者共斯乐。
去矣渺川原,怀哉怅猿鹤。
几人京华游,能不废丘壑。
拟宿赞公房,梦寻煮茶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溪上巢怀去年与幼鲁同游》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山间行走时所感受到的常与变、自然与人心的交织,以及他对于友情和往昔时光的怀念。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人介绍
  •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但无意仕进,潜心著述。厉鹗博览群书,尤熟于宋史,其作品深受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的影响,并自成一家。
  1. 诗歌原文
    山行有常期,即事感今昨。
    春候杂暄凄,人心异所托。
    独为泉上吟,坐听鸟声落。
    镜我尘土颜,竹木影参错。
    我友支许流,往者共斯乐。
    去矣渺川原,怀哉怅猿鹤。
    几人京华游,能不废丘壑。
    拟宿赞公房,梦寻煮茶约。

  2. 诗歌解析

  • 山行的感悟:诗中的“山行有常期,即事感今昨”反映了诗人对时间和变迁的思考,表达了他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愿望。
  • 季节的感受:春天的景色虽然热闹,却带来了一种混合着温暖的暄和凄凉的凄的感觉,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照。
  • 孤独的体验:“独为泉上吟,坐听鸟声落”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通过独自吟诗和聆听鸟鸣,诗人体验了心灵的宁静。
  • 友人的思念:“我友支许流,往者共斯乐”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和对朋友共同经历的快乐时光的回忆。
  • 旅途的感慨:“去矣渺川原,怀哉怅猿鹤”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遥远思念以及对自由飞翔的猿鹤的羡慕。
  • 对生活的思考:“几人京华游,能不废丘壑”反映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反思,暗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 梦境与现实的交融:“拟宿赞公房,梦寻煮茶约”表达了诗人在梦中重温旧梦的愿景,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行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构建了一个深邃的艺术境界,让读者在欣赏之余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优美:厉鹗擅长用词造句,其诗句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感真挚: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无论是对自然的感慨还是对友情的怀念,都流露出诗人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1. 文化背景
  • 宋诗影响:厉鹗的创作深受宋诗的影响,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宋诗的痕迹,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历史背景:清朝时期,文人墨客多注重文学创作,厉鹗也不例外。他在作品中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思想特点。
  1. 阅读建议
  • 深入阅读:建议读者可以多次阅读《溪上巢怀去年与幼鲁同游》,每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 注释参考: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注释和注解来更好地理解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 讨论交流:与他人讨论诗歌内容,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有助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溪上巢怀去年与幼鲁同游》不仅是一首表现山水之美的诗篇,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够从中获取关于自然、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细细品读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