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自草堂步至永寿寺望东皋馀雪

微月在门前,泠然发清兴。
衣棱入风举,屐齿共冰竞。
遂寻桑竹闲,苍凉得古径。
鳞鳞见残雪,遥山莹而净。
阴地销还凝,老屋冻稍劲。
却顾所来路,始知原野夐。
寒钟远更响,到寺栖禽定。
霜阔星芒大,天清树影正。
决訾无纤翳,观心极明映。
悠然林皋意,即事寄谣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自草堂步至永寿寺望东皋馀雪》是清代诗人厉鹗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厉鹗,字太鸿,号樊川,别号樊南老人,清代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以诗名世,尤长骈文,精鉴赏书画。他的诗歌多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其诗风清新隽永,意境深远,深受后人所推崇。
  1. 诗词原文
    微月在门前,泠然发清兴。衣棱入风举,屐齿共冰竞。遂寻桑竹閒,苍凉得古径。鳞鳞见残雪,遥山莹而净。阴地销还凝,老屋冻稍劲。却顾所来路,始知原是梦。

  2. 诗词解析

  • 清兴与寒景:“微月”二字为全诗定下了静谧的基调,“微月在门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景象。“泠然发清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也预示着即将进行的散步活动。“衣棱入风举,屐齿共冰竞”,描述了行走中的感受,衣服的棱角被风吹动,脚下的鞋齿与冰冷的地面相互竞争,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 自然景观:“遂寻桑竹閒,苍凉得古径”通过寻找桑树竹林间的空地,诗人描绘出一幅苍凉的古代小径画面。这里的“古径”不仅指的是实际的道路,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景色描绘:“鳞鳞见残雪,遥山莹而净”通过对残雪的描述,诗人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处的雪山。“遥山莹而净”则突出了雪山的清澈与纯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平静。
  • 人文关怀:“阴地销还凝,老屋冻稍劲”展现了寒冷天气对古老建筑的影响。“阴地”可能指房屋周围的阴暗之处,“老屋”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冻稍劲”则表达了尽管天气寒冷,但依然顽强地支撑着古老的房子。
  • 哲思体会:“却顾所来路,始知原是梦”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回顾自己的来路,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微月、冷兴、衣棱、屐齿、残雪、远山、老屋”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哲理的世界。
  • 比喻手法:如“衣棱入风举”,“屐齿共冰竞”,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节奏韵律:整首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七字,节奏清晰,韵律优美,易于朗读和记忆。

《月夜自草堂步至永寿寺望东皋余雪》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厉鹗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