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竹田大恒让山二上人由九里松入西山坐冷泉亭作

久隔山中游,妙友欣所从。
行行背湖色,罙入春烟重。
方袍二释子,邂逅道气浓。
平桥得小憩,目尽西南峰。
秀色纷然来,相与媚云松。
中有不朽语,挹之复无踪。
逶迤历翠壑,晴多断幽淙。
亭影漾清泚,寒碧鉴心胸。
疏梅为我花,芳草正丰茸。
徘徊拍阑干,唤起涧底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竹田大恒让山二上人由九里松入西山坐冷泉亭作》是清代诗人厉鹗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其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厉鹗(1692年—1772年),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川、樊南,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1. 诗作原文
    久隔山中游,妙友欣所从。 行行背湖色,罙入春烟重。
    方袍二释子,邂逅道气浓。

  2. 诗意解析

  • 久隔山中游:表达了作者长久未有机会亲近山水,故与朋友相聚的心情。
  • 妙友欣所从:形容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 行行背湖色:通过“行行”二字传达出行走间不断回望湖边景色的动态美。
  • 罙入春烟重:用“罙”来形容春天的气息,如同烟雾般缭绕,增添了一份朦胧而梦幻的感觉。
  • 方袍二释子:描述了两位穿着方袍、身着僧衣的佛教僧人,表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禅意。
  • 邂逅道气浓:指与僧侣相遇时,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宗教气息。
  1. 艺术特色
  • 描绘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行行背湖色”,“罙入春烟重”等,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层次感。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愉悦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 语言风格:语言清新脱俗,节奏舒缓,给人以宁静致远的美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同竹田大恒让山二上人由九里松入西山坐冷泉亭作》反映了清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厉鹗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世学者研究和传颂。
  1. 现代影响
  • 读者群体:虽然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已远,但它仍能吸引那些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尤其是在欣赏自然风光和追求精神寄托方面。
  • 教学资源:在文学教学中,这首诗常被用作教材,帮助学生了解清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同竹田大恒让山二上人由九里松入西山坐冷泉亭作》不仅是厉鹗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