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桑韬甫独为天台雁荡之游

桑君江海人,意气颇超忽。
早摘银案髭,归来卧松月。
开年雪载涂,山情生勃勃。
蜡屐告我行,健似横空鹘。
前身打包僧,游迹记仿佛。
自言昏嫁了,讵使尘土汨。
先为丰十访,次作矩罗谒。
携影当朋俦,扶杖即隶卒。
拜号独往生,斯语庶非伐。
独泛单鸥随,独憩孤树歇。
独宿寒凌兢,独行翠窸窣。
独吟嵓答响,独沐风晞发。
独眺俯鹤巢,独饮侵龙窟。
天台峙东南,奇秀甲于越。
客儿失雁荡,晚出名驰突。
我有中宵梦,往往淩崒屼。
输君济胜具,先我结双袜。
事不妇子谋,兴为岚霞发。
俟君衔袖诗,千载期毋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桑韬甫独为天台雁荡之游》是一首描写江海人士桑韬甫游览天台雁荡山的诗作。下面将从诗歌原文、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1. 诗歌原文
  • 诗篇开头“桑君江海人,意气颇超忽”,描绘了桑韬甫的性格和志向,显示出他胸怀壮志且不受拘束。
  • “早摘银案髭,归来卧松月”则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桑韬甫归来时的闲适与从容。
  • “开年雪载涂,山情生勃勃”描述了天台雁荡山在开年时的美丽景色,同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
  • “蜡屐告我行,健似横空鹘”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登山时的畅快淋漓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不畏困难的精神。
  1. 主题思想
  • 诗中不仅赞美了天台雁荡山的自然美景,还通过对桑韬甫的描绘,展示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也隐含着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渴望逃离尘世纷扰,寻找心灵宁静的愿望。
  1. 艺术风格
  • 形象生动:诗中的山水画面如“早摘银案髭,归来卧松月”等,都通过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使得整首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 意境深远:“蜡屐告我行,健似横空鹘”一句,通过对比和象征,将个人登山的体验提升到了哲学和精神层面的高度,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意境。
  1. 历史背景
  • 天台雁荡山位于浙江省,自古以来以其秀丽的山水著称于世。唐代文人雅士对此地的自然风光赞赏有加,多次吟咏。
  • 《送桑韬甫独为天台雁荡之游》创作于唐代,当时天台雁荡山的自然景观已经非常著名,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和赋诗。

《送桑韬甫独为天台雁荡之游》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向往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台雁荡的山水之美,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不满。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和表达,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