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行

秋阴如墨渲尚轻,秋江如练熨始平,秋风遭之鳞甲生。
隔水婉婉秋山横,秋蛾凝碧怨已盈。
秋帆一片破空去,下有秋士与目成。
日向天涯饱尘土,何如赏此峥泓萧瑟之秋情,君不见秋江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江行》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作者厉鹗的相关背景: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厉鹗科举考试不中,后潜心著述,博览群书,尤其熟谙宋史,他的诗作风格以妍炼幽隽自成一家。
  • 诗作创作:《秋江行》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在他特定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的驱动下创作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推断其创作时期应在清初至乾隆年间。
  1. 诗歌原文
  • 首四句:秋阴如墨渲尚轻,秋江如练熨始平,秋风遭之鳞甲生。
  • 次四句:隔水婉婉秋山横,秋蛾凝碧怨已盈,秋帆一片破空去,下有秋士与目成。
  • 末六句:日向天涯饱尘土,何如赏此峥泓萧瑟之秋情,君不见秋江行。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秋江行》通过描绘秋江景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中的“秋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秋士”则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精神境界的人。
  • 艺术手法:厉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秋天的江流比作练布,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宁静与清澈。此外,诗人通过对秋江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秋江行》在厉鹗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厉鹗独特的文学才华,也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这首诗也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被广泛传颂和赞赏。
  • 与其他作品比较:厉鹗的其他诗作如《湖船录》《绝妙好词笺》等同样展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厉鹗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 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厉鹗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文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如何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 现代影响:《秋江行》的现代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上。厉鹗的诗歌理念和艺术风格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时也会受到厉鹗等前辈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

《秋江行》不仅是厉鹗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厉鹗深邃的艺术造诣,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自然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