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长城王立夫

酒杯曾记共秋堂,廿载流年抹电忙。
敬礼小文谁可托,著明凶问转难详。
圜扉梦噩犹回首,泉穴愁多也断肠。
何日水花风叶路,艺香山下吊王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长城王立夫》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厉鹗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词宗南宋姜夔、张炎而著称,其作品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每成高境。
  1. 诗歌原文
  • 全文:酒杯曾记共秋堂,廿载流年抹电忙。敬礼小文谁可托,著明凶问转难详。圜扉梦噩犹回首,泉穴愁多也断肠。何日水花风叶路,艺香山下吊王郎。
  • 解释: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与王立夫的交往以及对其去世的哀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1. 诗歌内容解析
  • 友情与哀思:诗中“酒杯曾记共秋堂”反映了诗人与王立夫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共同回忆的美好时光。然而,这种美好在“廿载流年抹电忙”中被突然打破,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哀愁。
  • 悼念与反思:“敬礼小文谁可托,著明凶问转难详”表达了诗人对王立夫生前所做贡献的敬意以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诗人意识到,尽管自己试图传达对他的悼念和关切,却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悲痛。
  • 孤独与思念:“圜扉梦噩犹回首,泉穴愁多也断肠”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这里的“圜扉”和“泉穴”象征着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终结,使得诗人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 缅怀与纪念:“何日水花风叶路,艺香山下吊王郎”是诗人对王立夫的最后缅怀。他想象着有一天能在艺术的圣地——艺香山下,看到那曾经陪伴他的友人留下的足迹,以此来慰藉自己的灵魂。
  1. 诗歌鉴赏
  • 情感的深沉:这首诗通过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对过往共处的追忆,还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怆和不舍。
  • 语言的优美:厉鹗的语言风格婉曲而富有韵味,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主题的深刻:虽然诗中主要描述了对王立夫的怀念,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等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1. 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哭长城王立夫》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
  • 文化价值: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哭长城王立夫》不仅是研究厉鹗诗歌创作特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和文人心态的窗口。

《哭长城王立夫》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受到赞誉,更因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后世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