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中元夜

秋逼空街响暗蛩,烟波馆外觅行踪。
入怀骤觉风声薄,出海偏惊月气浓。
野寺酸文招薜荔,水楼隐语托芙蓉。
伥伥悄悄年年事,凉著疏帘第一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湖中元夜》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深沉的情感。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是继朱彝尊之后浙西派的重要作家。厉鹗博学多才,尤其熟悉宋史。他的作品风格婉曲幽深,声调和谐,被誉为继朱彝尊之后的另一位重要诗人。

  2. 创作背景:厉鹗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并未仕进,而是潜心著述。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都深受其时代影响,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复杂心境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3. 诗歌原文:《南湖中元夜》如下所述:“秋逼空街响暗蛬,烟波馆外觅行踪。入怀骤觉风声薄,出海偏惊月气浓。野寺酸文招薜荔,水楼隐语托芙蓉。”这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内心的感悟。

  4. 艺术特色:厉鹗的诗风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每成高境。他的这种风格与宋史中的姜夔、张炎等诗人的风格相呼应。在厉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南宋诗词的韵味和余韵,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景物描写上,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5. 社会意义:厉鹗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展现,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他的创作反映了晚清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情感。通过对厉鹗诗歌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朝中期的文化环境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南湖中元夜》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部充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厉鹗卓越的艺术才华,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