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争传渡口歌,淡妆柰此折枝何。
冶春合就云为梦,笑月应怜玉作涡。
卢女后时铅粉薄,刘郎重到鬓丝多。
亭亭付与徐黄手,轻著宫衣衬碧罗。
题禹尚基画白桃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禹尚基画白桃花》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描绘桃花的诗作。以下是具体介绍:
作者介绍: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后,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他的诗词创作风格婉曲幽深,声调和谐,字句清远,成为继南宋姜夔、张炎之后的重要作家。
诗歌原文:《题禹尚基画白桃花》的诗句包括“卢女后时铅粉薄,刘郎重到鬓丝多。”,这两句出自宋代画家禹之鼎的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位女子与一个中年男子的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复杂看法。
艺术价值:厉鹗的《题禹尚基画白桃花》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首先,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理解和赞美。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场景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其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也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历史背景:厉鹗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题禹尚基画白桃花》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厉鹗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爱情、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文化意义:厉鹗的诗歌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厉鹗的诗歌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题禹尚基画白桃花》不仅是厉鹗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