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西林桥同吴尺凫作

里湖凉思不胜飘,路转青林接野桥。
游女能来秋照影,篙师解事小停桡。
风过残苇疏还响,云衬晴峰淡欲消。
却为流连忘日暮,醉中翻觉水天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泊西林桥同吴尺凫作》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与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 文学地位: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他在词派问题上推崇宋代的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南宗,贬低后来的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并以“清”与“雅”评判词的优劣。他的诗以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被公认为清代初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和理论家。
  1. 诗歌原文
    里湖凉思不胜飘,路转青林接野桥。
    游女能来秋照影,篙师解事小停桡。

  2. 诗歌解读

  • 意境描绘:《舟泊西林桥同吴尺凫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乘坐小船停靠在西林桥上。周围是静谧的湖水,远处青翠的树林和古朴的桥梁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及内心的宁静与放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感慨,以及对人生旅途中遇见美好事物的珍惜。
  1. 作品背景
  • 该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当时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见到厉鹗的试卷后十分欣赏。之后,他考中了举人,但因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小错误未能考中进士。尽管此后厉鹗未能进入仕途,但他的诗才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1. 文化影响
  • 词派影响:厉鹗作为浙西词派的代表性人物,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崇宋代的词风,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
  • 后世评价:厉鹗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作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誉。他的诗作和词作都体现了清初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舟泊西林桥同吴尺凫作》不仅是厉鹗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特别是浙西词派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