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日舟中寄查莲坡

六月六日寺前闸,客子枯坐愁书空。
岱云肤寸几时合,汶水涓流何日通。
岂有诗篇传济北,漫将米价问江东。
美人咫尺劳相望,尚隔津门烟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六日舟中寄查莲坡》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厉鹗博洽群书,尤熟于宋史,其词宗南宋姜夔、张炎,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诗歌原文:《六月六日舟中寄查蓮坡》
    六月六日寺前闸,
    客子枯坐愁书空。
    岱云肤寸几时合,
    汶水涓流何日通。
    岂有诗篇传济北,
    漫将米价问江东。
    美人咫尺劳相望,
    尚隔津门烟树中。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忧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的“岱云肤寸几时合”,意味着希望国家早日统一;“汶水涓流何日通”则反映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最后一句“美人咫尺劳相望,尚隔津门烟树中”更是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悲凉。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厉鹗作品中的佳作。

  3.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在这首诗中,厉鹗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含蓄。

  4. 艺术特色:厉鹗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容而著称。他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此外,厉鹗的诗作注重音韵美和意境美的统一,使得每一首诗都能够成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六月六日舟中寄查莲坡》不仅是厉鹗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的珍贵资料。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厉鹗的诗歌特色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