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齐河

白日没长林,风埃满客襟。
山趋野寺断,烟入戍楼深。
饮水防齐瘿,怀乡类越吟。
憩装寒更紧,酿雪未成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次齐河》的文学解读

《晚次齐河》,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作品,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抒情诗。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对故乡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但无意仕途,而是选择潜心著述,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博学群书,尤熟于宋史,其作品风格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每成高境,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

《晚次齐河》中“白日没长林,风埃满客襟”描绘的是作者旅途中的所见,夕阳西下,长林渐没,风尘漫天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描述,更反映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与艰辛。

接下来的诗句“山趋野寺断,烟入戍楼深”,则通过“山”、“野寺”、“戍楼”等意象,展现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向往很快被“饮水防齐瘿,怀乡类越吟”打破。这里的“齐瘿”指的是齐国的特产——贝类,古人认为食用过量会得瘿病。而“越吟”则是源于越国的民间歌谣,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这句诗不仅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焦虑,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安慰与自我调侃。

最后两句“憩装寒更紧,酿雪未成阴”,则更加深化了这种情感。在这里,“憩装”可以理解为准备休息,“寒更紧”则形容夜晚的寒冷,“酿雪未成阴”则描绘了夜晚仍未降雪的天气,暗示着作者的心情依然沉重。

整首《晚次齐河》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涵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表达,成功地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