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妻 其六

客中死别纵堪悲,犹得回肠各诉,握手亲呼,知泉下当能少慰;
梦里相逢悭一面,漫言明月前身,玉箫再世,恐他生应更无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妻 其六》是宋代诗人杨圻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通过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与深情。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杨圻,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著称于世。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诗歌和词作广受赞誉,深受后世读者喜爱。杨圻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2. 作品原文:《挽妻·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原诗如下:
    客中死别纵堪悲,犹得回肠各诉,握手亲呼,知泉下当能少慰;梦里相逢悭一面,漫言明月前身,玉箫再世,恐他生应更无凭。

  3. 诗意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怀念。在首句“客中死别纵堪悲”,诗人描述了自己身处他乡,与亡妻生死相隔的情景,尽管悲痛欲绝,但仍能够相互倾诉、互相安慰,这体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第二句“梦里相逢悭一面”,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再次与妻子梦中相见的机会的渴望和无奈。虽然梦中相见显得短暂而珍贵,但诗人深知这样的时刻极为难得,因此感到更加珍惜。

  4.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无限眷恋和深深哀愁。诗人通过对生死离别的描写和对未来相见的渴望,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观,即即使阴阳相隔,夫妻之间的爱情也不会因此而消减。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整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5. 艺术特色:作为宋代的一首经典诗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生观察,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追求。同时,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明月、玉箫等元素,这些象征都富含深意,使得整首诗更具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

  6. 历史地位:杨圻的《挽妻·其六》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妻·其六》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死、爱情和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读者来说,阅读这首《挽妻·其六》将是一次难得的文学享受和精神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