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春夜和内

数片梨花着雨,半帘斜月微明。
凄清楼上正吹笙,酒醒更阑人定。
香爇红帏淡淡,灯明碧径星星。
秋千深院闭无声,满地瓓珊花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春夜和内》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杨圻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凄清楼上正吹笙”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夜晚氛围;“酒醒更阑人定”则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饮酒至深夜后醒来的情境。以下是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分析:

  1. 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杨圻(1875—1941),常熟人,曾以秀才身份为詹事府主簿、户部郎中等,后在抗日战争期间居香港病卒。他的作品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生活面貌和文人心态。
  • 创作时间:《西江月·春夜和内》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杨圻的其他历史资料可知,他是在这个时期活跃于词坛的。
  • 文化背景: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并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杨圻在《西江月·春夜和内》中巧妙地运用了“梨花”、“斜月”、“笙声”等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构建出一个充满古典美的意境世界。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时刻的心理变化,如“酒醒更阑人定”所透露出的孤独与思索。
  • 语言风格:杨圻的词风清新脱俗,语言简洁而不失文采,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简明扼要的词句,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1. 主题思想
  • 对自然的赞美:通过对梨花、雨、月亮等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界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 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酒、笙声、灯影等元素的组合,传达了词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对楼内笙声的描绘,反映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西江月·春夜和内》不仅是杨圻个人情感世界的反映,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文人群体的心路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