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我自栖皇,每当把酒抽刀,太息人生谁不死;
羡君能解脱,惟是人亡国瘁,低徊时局倍伤心。
挽黄笃恭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黄笃恭联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度创作的对联,该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创作背景:杨度作为一位实业救国的实践人,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他曾与人合办华昌锑矿公司,但最终亏本下不了台。在新旧官僚的眼中,他曾被视为“才堪大用”的脱颖人物,但现实的挑战让他倍感压力。这种经历让他对人生和时局有着深刻的感悟,也激发了他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中的创作灵感。
艺术特色:《挽黄体芳联》不仅是对联形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情感与哲思的交融。通过对比自身与他人的命运,以及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关注国家命运的宏大视野。这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写作手法,使得《挽黄体芳联》不仅仅是一篇对联,更是一件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要求对仗工整、韵味和谐,还要求蕴含深远的意蕴和情感。杨度的《挽黄体芳联》正是这样一件作品,它通过对黄笃恭人生的哀叹,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联系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社会影响: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挽黄体芳联》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近年来被重新发现和解读,才开始受到学者和文艺评论家的关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素材。
《挽黄体芳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黄笃恭人生的哀叹和对社会时局的反思,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