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武王墓

古碑崒嵂倚荒丘,宋室存亡仗运筹。
十万敌兵来假道,八千骁骑截中流。
为惭南国输金辱,聊向西胡纵酒游。
埋骨青山遗恨在,寒风落日战松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韩忠武王墓》是一首由清人杨浚所作,创作于晚清时期的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杨浚生平:杨浚是晚清时期的诗人,据《韩忠武王祠墓志正编》记载,其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推断他与当时的文化界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其作品被收录在古诗词文库中。
  1. 诗作原文
  • 原文摘录:《播报》中提到的《韩忠武王墓》原文如下:“古碑崒嵂倚荒丘,宋室存亡仗运筹。十万敌兵来假道,八千骁骑截中流。”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古老墓碑和周围的景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杨浚在《韩忠武王墓》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主题深意: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引发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1. 历史背景
  • 时代特点: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反映了诗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文化氛围:晚清文人常常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选择,杨浚的作品可能也深受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挣扎和思考。
  1. 社会评价
  • 读者反应:杨浚的《韩忠武王墓》在当时可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好评,尤其是在文学爱好者和历史学者中。
  • 研究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它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对其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意义。
  1. 保护现状
  • 现存状况:目前,《韩忠武王墓》的手稿已不复存在,只有部分内容被收录在古诗词文库中。尽管如此,这些记录仍然为我们了解杨浚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保护措施:对于这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例如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欣赏到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韩忠武王墓》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诗歌,更是杨浚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文学的发展脉络,还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