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祀长恩

未贺参元失火书,多君呵护喜何如。
频年琴剑惭奔走,此夕杯盘慰起居。
入抱不曾辜万轴,感时长与惜三馀。
海天一笑吾何幸,徐福归舟正岁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祀长恩》是一首描绘祭祀书神的长诗,由鲁迅创作,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书人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作不仅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的文化情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除夕祀长恩》的创作时间是1901年,当时鲁迅还是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期间,鲁迅回到绍兴家乡过年,并写下了这首诗。
  • 文学地位:这首诗被收录在古诗词文库中,显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1. 诗歌内容
  • 主题表达:诗人通过祭祀书神长恩来表达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认为书籍和知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 人物描写:通过鲁迅的视角,展现了书神的形象,以及他在除夕之夜独守残籍的情景。这种描述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 语言风格:这首诗采用了骚体的形式,结合了通俗俚曲,既有古典文学的严谨,也有民间诗歌的生动。
  1. 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通过对书神长恩的祭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中国文人群体对于读书人精神的崇尚。
  • 现代启示: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读书人的缅怀,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即在任何时代,知识和文化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除夕祀长恩》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是鲁迅个人精神追求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文化以及读书人精神的深深敬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