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曲林扉枕浅流。
中吴烟水淡宜秋。
盟芦合伴旧沙鸥。
风急石桥飞木叶,暝生柳浦隐渔舟。
晚晴听彻采菱讴。
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是清代诗人杨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江南水乡秋景图,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达。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作于清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墨客有机会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杨芸作为清代的一位文学家,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和时代特征。
从艺术手法上看,《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采用了典型的宋代词风,即婉约派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注重抒情、讲究意境,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含蓄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词中,杨芸通过描绘曲曲林扉、浅流河床等景物,以及中吴烟水、盟芦合伴等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自然境界,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江边,感受着秋日的萧瑟与生命的无常。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杨芸在这首词中融入了深沉的个人情感。《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通过对秋水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而结尾处听彻采菱讴的情景,更是透露出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对平凡生活的留恋。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词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宋词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秋日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深入浅出、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使得《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成为了清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浣溪沙 其七 石溪鸥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杨芸精湛的文学技艺,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和宋代词风的重要文本,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