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九日兰山登高

傍层楼、晴云数点,霜空万里无际。
年年此日题糕会,佳客樽前同醉。
离别易。
真个似、萍蓬聚散无根蒂。
漫郎憔悴。
也中酒怀人,星星满镜,旅鬓早斑矣。
谁相念,十载边城孤寄。
西风吹梦迢递。
故山云壑应无恙,何日好寻归计。
秋色里。
依旧是、紫萸黄菊伤心丽。
凭高引睇。
又猛拍阑干,曼声长啸,塞雁忽惊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摸鱼儿·九日兰山登高》是杨芳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描绘,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词:

  1. 创作背景
  • 作品出处:根据现有记载,《摸鱼儿·九日兰山登高》是南宋词人杨芳灿的作品。
  • 创作时期:词作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南宋时期的文学环境中。
  1. 内容解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词中通过“傍层楼、晴云数点,霜空万里无际”等句描写了兰山之巅的壮丽景象。
  • 节日氛围的营造:“年年此日题糕会,佳客樽前同醉”展现了在重阳节时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丰收的热闹场景。
  • 人生哲理的思考: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人事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词人巧妙运用意象,如“萍蓬聚散”,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性。
  • 情感的表达: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感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之情。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对兰山登高的描写,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芳灿通过《摸鱼儿·九日兰山登高》这一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摸鱼儿·九日兰山登高》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阅读和鉴赏,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