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儒瞻拜旧山陵,落日平芜百感生。
欲奏通天台下表,只怜才谢沈初明。
孝陵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孝陵二首 其二》是清代诗人杨绳武创作的一首古诗。《孝陵二首 其二》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成为清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孝陵二首 其二》以竖儒瞻拜旧山陵的景象开篇,描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沉情感。诗中“竖儒瞻拜旧山陵”一句,既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身世感慨。落日平芜百感生的诗句,则生动地勾勒出诗人在夕阳下,面对辽阔平原上的荒芜景象时的内心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豁达心境。
诗中的“欲奏通天台下表”与“只怜才谢沈初明”,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对才学的自谦。这一部分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品格,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诗人以沈初明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出众却难以施展的无奈与遗憾。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孝陵二首 其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它通过对孝陵、落日等元素的精心选择和组合,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上。通过对《孝陵二首 其二》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人杨绳武的艺术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孝陵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