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四 (壬戌)

露下青玉凝,风动金支舞。
梧桐叶微脱,庭阶夜将曙。
节士悲零落,达人观岁序。
消长理必繇,物亦莫能忤。
鸡鸣一何急,日出光易午。
思治恐弗及,在暗恐弗寤。
坐起披书读,潇潇更闻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诗·其四》是元代著名诗人王夫之的作品。这首诗作于顺治五年(1648年),当时清军已进入湖南,王夫之参加了当地的抗清义军,最终兵败南逃到广东肇庆投靠南明政权。该诗是王夫之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抒发个人志向和感慨的作品,同时也是他对自己政治生涯的一种反思和总结。下面将对这首五言古诗进行深入的赏析:

  1. 诗歌原文
悲凉北风中夜号,  
边马惊嘶入云晓。  
壮士宝刀在匣中,  
北阙事多不自容。  
神州雾霭寒烟外,  
披衣看此良宵月。  
国仇未报心长叹,  
何日功成报此身。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后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失败,随后南下投奔至广东肇庆的南明政权。
  • 王夫之在永历三年被任命为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但这个职位并未能让他真正施展抱负。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北方的寒冷和南方的云雾交织在一起,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氛围。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境遇与那些贪利求名的“当世士”,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情感的深沉表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如“边马惊嘶”和“寒烟衰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夫之的《杂诗·其四》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政治思考的诗歌,更是一首能够引起读者深思和共鸣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如何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我,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