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道中(1903年)

万木号风一雁呼,大梁驱马问歧途。
江山无地分南北,种族于今杂汉胡。
唐土有君原不国,豫州能主岂为奴。
闻鸡未断燕云梦,忽过沙陀旧帝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梁道中》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黄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1903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节(1873—1935),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又号节。广东顺德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他的著作颇丰,包括《黄史》、《周秦诸子学》、《诗旨变雅》、《诗旨篹辞》、《诗学》、《诗律》、《蒹葭楼诗》、《汉魏乐府诗笺》、《谢康乐诗注》、《阮步兵咏怀诗注》、《中国文学史》、《粤东学术源流史》等。
  1. 诗作原文
  • 万木号风一雁呼,大梁驱马问歧途。江山无地分南北,种族于今杂汉胡。
  • 唐土有君原不国,豫州能主岂为奴。
  • 闻鸡未断燕云梦,忽过沙陀旧帝都。
  1. 诗意解析
  • 第一段:“万木号风一雁呼”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树叶被风吹动,一只大雁在空中鸣叫。这反映了自然界的萧瑟之美和季节更迭的意境。
  • 第二段:“大梁驱马问歧途”则转向了人世的迷茫与探索。诗人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驱马询问未来的去向,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思与不确定性。
  • 第三段:“江山无地分南北,种族于今杂汉胡”通过对比表达了地域界限的模糊与民族融合的现象。在这里,“无地分南北”意味着地理界限不再明显,而“杂汉胡”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混合趋势。
  • 第四段:“唐土有君原不国,豫州能主岂为奴”则是对于政治权力和民族地位的思考。诗人在提及唐代的君主时,表达了一种质疑,认为其作为国家的主人却不受尊敬,而在豫州(指中国河南地区)能够自主的国家或统治者,才是真正的主人。
  • 第五段:“闻鸡未断燕云梦,忽过沙陀旧帝都”最后一句则将视角带回现实,描述了诗人听到鸡鸣时仍在思考战争和梦想,忽然间又经过了昔日的沙陀帝国遗址。
  1. 历史背景
  • 《大梁道中》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末民初,即190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见证了清朝的衰落,也预示着民国的兴起。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 黄节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上,也反映在文学艺术的表现方式上。黄节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也有对新思想的探索和表达。

《大梁道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也是黄节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的特征,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独特风貌。

相关推荐